欢迎访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品牌推进委员会-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领导题词
领导关怀
机构领导
本委章程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综合新闻
品牌新闻
科研服务
理论研究
产研合作
管理咨询
专家指导
品牌联播
品牌故事
品牌人物
品牌强国智库
品牌强国人才智库
品牌推广
品牌产品
大国品牌
影响力品牌
领军品牌
论坛讲座
主题论坛
专题会议
品牌讲座
档案管理
资料下载
管理办法
信息验证
联系我们
科研服务
理论研究
产研合作
管理咨询
专家指导
理论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主页
>
科研服务
>
理论研究
>
发展壮大中国品牌
添加时间:2020-12-03 09:11 编辑:中管院品牌委 浏览:
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也是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建设品牌强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现实路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建设品牌强国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跃上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品牌建设关乎国家整体实力
品牌与国家形象关系密切。知名国际品牌是响亮的国家名片,对于提升国家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品牌建设。从1979年恢复商标统一注册、1983年实施商标法开始,采取了多项措施推动品牌建设。例如,改革开放初期设立国家金质奖和银质奖,评定省优部优国优产品;上世纪90年代“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振兴民族工业”,开展“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评定“驰名商标”;“十五”期间评选“中国名牌”;“十一五”期间大力创建自主品牌,评选“中华老字号”;“十二五”期间“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品牌建设进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新阶段。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时明确提出推动“三个转变”,将品牌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经过30多年的品牌建设,我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一批中国品牌在世界崭露头角。但也应看到,我国的品牌建设水平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在2016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上榜品牌有227个,英国、法国各有41个,日本有37个,而我国只有36个。在最新的国家品牌指数排行榜中,我国在163个参评国家中仅位列第六十四位。这显然与我国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很不相称。
人们通常认为,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品牌建设只要遵循市场规律就能取得成功,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品牌建设关乎国家经济和战略安全、关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特别是民族品牌,它们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软实力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发展壮大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话语权,有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将品牌战略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推动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尽快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增长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以品牌战略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对外贸易实现长足发展,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然而,我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现象仍然突出,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微笑曲线”底部,是典型的产品大国、品牌小国,尤其是缺少在全球叫得响的国际品牌。我国出口商品还有不少属于贴牌和代工,赚的是“血汗钱”。随着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外贸发展正处于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创建一批国际品牌是形成新的比较优势的关键。大力推动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能够助力我国制造业向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攀升、向下游的营销服务环节延伸,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品牌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凝结着企业的创新成果,能够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创造市场价值。国际知名品牌往往具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这种优势包括独特的产品、丰富的商业文化内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其中,核心技术优势最为关键,是许多企业强化品牌建设的底气所在。当前,我们缺乏更多叫得响、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主要原因不是品牌推广力度不够大,而是自主创新不够、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加强品牌建设,对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出了紧迫要求。同时,围绕品牌建设加强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大幅度提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满足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加之互联网普及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品质、时尚、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品牌建设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能够有效增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品牌建设能够促使企业更加专注于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品牌的含金量,拓展品牌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淘汰低端过剩产能,增加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进而提振消费信心、满足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提高新形势下品牌建设水平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国的品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品牌战略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迫切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立足自身优势,加大政策支持,转变发展理念,加强统筹协调,倾力打造一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准的品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品牌。文化是品牌生长的沃土。历史悠久的成功品牌,必定承载着某种优秀的人文精神。比如,德国品牌的严谨,日本品牌的精致,法国品牌的浪漫,等等。品牌建设应重视文化的力量,用文化滋养品牌,用文化擦亮品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注重诚信、以人为本等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能够为中国品牌注入独特的精神品质。今天加强品牌建设,应将21世纪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培育有特色、有内涵、有底蕴的中国品牌,让其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社会环境。传统“以评促建”和“奖励补贴”的品牌建设方式,曾经对我国的品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如重营销轻质量、重评选轻管理等问题。当前,应着眼于全面改善品牌发展环境,引入科学的品牌建设评价系统,营造符合新时期品牌建设要求的发展环境。为此,应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营造优势品牌生存发展的法治环境,特别是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力度,建立有利于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品牌战略作为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为打造品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媒体作用,生动讲述企业家和一线员工敢为人先、艰辛创牌的故事,充分展示我国品牌在自主创新、质量提升、转型发展等方面的成果,为品牌建设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通过品牌并购振兴民族品牌。抓住当前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历史机遇,整合市场、技术、装备、管理和资金等资源,积极实施品牌并购战略,促进民族品牌发展壮大。引导优势资源向沉睡的民族品牌集聚,激发民族品牌的活力,支持具有市场优势的民族品牌走出去、具有产能优势的民族品牌实施全球产能布局;针对民族品牌流失较多的产业,有计划地开展民族品牌复兴工程,在推动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同时,激发品牌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品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牵引作用,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应在不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的同时,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品牌培育、对相关企业的商标保护。应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三板企业的品牌培育工作,鼓励和支持它们创建民族品牌。加强对传统产业品牌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避免重走技术强、生产强但品牌弱、价值低的老路。
以金融创新支持品牌发展。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不断推动金融创新,建立品牌金融服务平台,支持自主品牌发展。可与银行合作推出以品牌为基础的品牌质押贷款服务、供应链融资服务,与保险机构合作推出以品牌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保险产品。积极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向品牌价值交易升级,建立可实时交易的品牌价值交易系统。推动金融机构的信用卡商城、消费贷业务、互联网理财平台向品牌消费升级,激活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潜力。
强化研究,增强品牌建设软实力。尽快提高我国的品牌研究水平,成立相应的研究和培训机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从人才、科研、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增强我国品牌建设的软实力。应重视跨学科研究,促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研究建立品牌价值交易模型、品牌生态指数、品牌大数据指标体系、品牌政策模拟仿真等,并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从讲历史向讲现实、从简单模仿别人向中外融合发展转变。可举办品牌战略发展论坛,设立品牌日,提高社会公众对品牌建设的认知度。
(作者为山西省原省长)
上一篇:
深入理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内在的纯度决定企业的高度
网站首页
|
机构概况
|
新闻中心
|
科研服务
|
品牌联播
|
品牌推广
|
论坛讲座
|
档案管理
|
联系我们